找到相关内容288篇,用时8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看破世缘修证佛法

    的万法,随缘起止,悉属空假,终归磨灭。若能领会此意,便可以渐渐成就妙观,无生法忍,证,于一切法,不取不著。这样不持戒,而戒自持;不去恶,而恶自去;不离尘,而尘自离。修行之效果,自能事半功倍。 ...就不会被现前的外境所缠绕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知道诸法都是因缘所成,当体性空,了不可得。可是在不可的当中,有个不生灭的真如佛性,此性是诸法生起的根本,它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,吾人若一念萌动,则常住真心当下...

    性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0983399.html
  • 苦谛

    世俗谛苦、胜义谛苦。世俗谛苦,即世间人的智慧所能了知的苦,即苦苦和坏苦;如老病饥渴和三恶趣是苦,世间皆知,故名世俗谛苦。胜义谛苦,是圣人无漏的证知境,即行苦性;如享受五欲乐和人天善趣是苦,则非世间...为生等是苦,世间人的智慧可以了知故。略摄一切五取蕴苦,是胜义谛苦摄:因为五取蕴苦是约行苦义说,有漏行是苦性的道理,唯是出世间胜义的证知境故。八苦与六苦相摄,已如六苦中说。  除上说的苦相差别外,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842967.html
  • 菩萨十地

    到达什么呢?从前,初地现证法空性时,尽灭一切戏论相,所以说: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。等到从证真定而起时,有相又来了。或是无分别,或是善分别慧,所以说:方便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。那时,虽说能了...也到了无相有功用行的境地。上面说过,初地以来,智证空性是无相的,但出了深观,就是,也还是有相现前(不要误解,以为有相就是执着)。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,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,就能...

 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248326.html
  • 慈悲博爱

    是从禅定来。因为禅定能制思凝聚契合真理之境,使境与合而为一。这时的智慧,是最彻底、最究竟的,名根本。由这根本所起种种应化教导众生的智慧,名差别,即是从根本所得的智慧,亦名。根本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,亦明白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;是从认识根本真理原则,所发生的智慧,能够辨知众生种种根性、种种思想与欲望,而投以适合的法药去拔苦与乐。根本智亦名如理智,即如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4759533.html
  • 《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》学记(二)

    十万颂加了胜义简别,则为了义。  4、显示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。叙述此宗安立胜义有三类,1、圣根本,2、圣,3、圣比量——即随顺胜义之比量。然此与清辩论师所安立的唯开合不同而已,根本都是真胜义之现量,也称为非异门胜义谛,随顺胜义之比量称为异门胜义谛。然后详述了此宗的所要破的我执,也就是实有(实物有)、真实有、及胜义有,继而说了破除之理,即少部分以『缘生因』破除,大部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3760434.html
  • 略论法相义与唯识义异同

    是两种学,逻辑地也决定了两种学又有两种相异的智慧存在,诚然,法相义依缘起理建立,成就:唯识义依缘生理建立,成就根本。大乘有宗能够把即理智和根本即直觉统一起来,实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创举。在...思维判断上显示中道实相义,而法相义的内容是五法三自性。所谓五法,就是:名、相、分别、正、真如。五法概括了凡圣在认识的不同性质。凡夫的认识是有漏认识,圣者的认识是无漏认识。有漏即分别,无漏即正。分别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4765667.html
  • 转识成智——成佛必备的智慧

    依智舍识,故说转八识而此四。”   《八识规矩颂》以第三颂说明前五识的转智:   变相观空唯,果中犹自不诠真;   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  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识的转智:   ...。   “变相”是变有相为无相,转有念为无念;“观空”是观我空、法空;“唯”是指而言,此是证根本,对境再起分别,如明镜鉴物,来去无踪影,不受外物污染,若莲花之不染淤泥一样,又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86620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禅观的本质与特色

    谓见道的问题。所谓见道,在大乘的立场来说,即登初地见法性身的境界,即是证无分别,尤其是在唯识的论点中,特别强调见到无分别虽然有提到,可是较不谈这一个问题。如智者大师的《摩诃止观》也只是提过破法性、证得法性。《摩诃止观》之主体为第七章之正观,正观即破法性,而在破法性之果报、起教、旨趣三章。智者大师有提出此一问题,但是略而不谈,即是对此一观点之明证。因为证得法性以后所取得的方可依智...

    惠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769823.html
  • 《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》

    五蕴论序》说:相宗六经十一论分为二宗。在理论方面:约缘起理建立唯识宗,以根本智摄,唯有识为观心,四寻思为入道;约缘生理建立法相宗,以后摄根本,如幻有诠法相,六善巧为入道。大师对此分法分四点进行...智属唯识,智属法相;由根本摄,则法相宗乎唯识;依显根本,即法相而彰唯识,据此也只能见其宗一,不可别立为二。   丙、四寻思入道对六善巧入道:四寻思引四如实,四如实可分三类:一、加行智,二、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5239935.html
  • 《金刚经赞》研究——兼论《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》(八)

    波罗蜜多心经幽赞》卷下,强调说:  依识有所得,境无所得生;依境无所得,识无所得生。无分别智证真如位,心境冥合,平等平等,能取、所取一切皆无,中离诸相缚,无虚妄执,亦离二取。复有颂言:由识有性...证真唯有佛,小圣讵能任”!   这里是站在大乘实相的角度,对心与境的关系作了描述和评唱,即窥基大师所说:“无分别,证真如位,心境冥合,平等平等,能取、所取一切皆无。中,离诸相缚,无虚妄执,亦离...

    达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1142757.html